真融網

82.老師的危機感

作者:張悅悅

報紙鏈接:

正文:

每學年的頭兩週,英國大多數大學的研究生院都瀰漫著那麼一點興奮與不確定的氣氛,因為這兩週是給學生考慮選課的時間。英國碩士學制大多隻有1年,除了主修課之外,一般情況下研究生可以按自己的興趣在全大學的範圍內選擇3至5門選修課。大概也正因為英國學制短,大部分碩士生對選課這件事都特別在意,以免把難得的學習機會浪費在無用或無聊的課程上。因此,頭兩週他們顯得格外忙碌,穿梭於各個系各個教室之間,儘可能地去試聽所有自己有可能感興趣的課程,然後自己給每個課程打分排序,再向研究生院提交選課表格。

  每一年老師們在這兩週也最為緊張,因為學生對課程的挑選自然給每位老師都造成一種“危機感”:誰不希望自己的課能吸引更多的學生!尤其英國大學對選修課程一般採取完全“市場化”的管理,每位老師都要自己去爭取生源,這可是個不小的任務。比如在我工作的肯特大學,每個研究生有幾百個課程選擇,如果只寄希望於學生能“碰巧”從密密麻麻的課程目錄中相中你的課,那結果肯定會讓你大為失望。因此,要保證自己課程贏得人氣,必須要“主動出擊”。

  每年這個時候我都覺得在英國大學裡任教壓力頗大,因為大牌教授還可以依仗名氣保證不錯的生源,而對於普通學者或者像我這樣的新老師來說,要打造課程品牌就不僅得是個滿腹墨水的演講家,還得是個一流的推銷員。在每個學生穿梭於各課堂的同時,每位老師也奔波於各種新生活動現場,宣傳自己的課程。比如新生歡迎酒會中爭取和更多的新生一對一聊天,比如在各類新生研討會活動中留下課程說明冊或者課程宣傳單,再比如週末發出有趣的電郵,提醒感興趣的學生上課的時間與地點。再比如有的學院還會統一組織“選修課介紹大會”,請相關老師來“推銷”自己的課程,這裡幽默風趣自不用提,還必須直切重點,因為每個人只有3-5分鐘的時間向學生介紹課程內容以及學習這類知識的意義。

  所有這些努力只是為了能讓更多的學生走進自己的課堂,而他們當中有多少能最終選擇該課,還未可知。這種“危機感”倒是激發了我的換位思考,平衡學生的興趣和教學目標。比如我開設的“科技社會學”課程,要是隻談海德格爾、波普爾這些老先生,我估計學生會覺得還不如買經典回家自己看。而老師最不能取代的作用是發掘那些學生不曾留意的知識,比如他們熱捧去年007的新電影,但未必留意那著名的阿斯頓·馬丁轎車其實是3D打印的成果;比如他們也許期待著明年的巴西世界盃,但未必關注過那開幕“第一踢”將由一個殘疾少年用杜克大學新研製的超級假肢完成。後來選擇我的課程的學生中還有文學系這類八竿子打不著的專業的學生,他說:“雖然和今後職業沒直接關係,但這門課能讓我活得更聰明更明白。”我覺得這是對我教學的最高評價啦!